大凡天下名山大川,必是古今文人骚客及雅士们的旅游驻足之处。我虽愧不能称上文雅之士,倒也很附庸风雅曾游历过几座名山。今年暮春嫩夏之交的一个山花“浪漫”、风和日丽的佳日,我又与单位的同伴一道,畅游了一次妙道山庄。
这座位于大别山西南,相距我乡梓仅只几十里的妙道山,我还在孩提的时候,对它就有几分憧憬。但光阴易逝,至今才能如愿。果然这座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森林博物景观的山原,其景妙不可言,使我大饱眼福,几乎乐不思蜀,流连忘归。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是以由北向东,然后再向西的方位来游览的。北面独占鳌头的一个人文景观就是位于悬崖绝壁之中久负盛名的祖师洞。这个天然洞穴宽敞明亮,四尊木质金装菩萨在香火的氲氤中慈眉善目地“接待”造访者。中间的一尊就是宋时仁宗皇帝的二舅李三;右边的两尊,分别为普度慈航的观音和主司这一方风雨的“雨神”。最值得称奇的是,这尊雨神面前的泉泓,石壁之上红色泉水滴入此泓则变清。民间传说,如果周围方圆五十里内有旱,只要戒斋沐浴虔诚地上山,来到此洞该泉井中掬起一勺“圣水”路不歇息地提回家,马上就有风雨而至润泽枯禾。
我们这一群人大多不信佛,但在这个绝壁石洞中逗留良久,大概是与这些无欲无求、淡泊名利和乐善好施的尊佛们一起目眺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心灵能得到一次洗礼。悟而忘返吧!
上午,我们游览收获如果说心灵受到了一次净化的洗礼,那么下午我们游览的目标则是探险而寻幽。因为时间紧促,东边景点我们游览得比较粗略,不过也曾在天池映月碧波岸边留影,在数百年前山寺和尚亲手栽种的紫柳山地边流连。向南的目标则是真正体验一下古老原始森林的韵味。我们一行二十余人老中青妇童人物齐备,又在导游小姐的导引下,从山庄宾馆前一丛修竹处鱼贯而行向下,转瞬之间,我们已被莽莽的林翳所埋。顺着一条盘旋曲折貌若山蛇状的人造梯阶石路无止无境地向茂密的森林谷底延伸,我心中陡然打起一个寒战。我是读过欧洲中世纪诗人但丁《神曲》“地狱篇”的人,今天这位导者是不是也要我们演绎一回但丁所经历的同样的典故哟!然而我的惊吓实属多余。这个深壑幽林之中,虽有百年老树腐亘地下,悬崖峭壁使人触目惊心,但几次均遇飞瀑流泉使我文心激荡,满壑中千百种稀罕异树又使我的一位同事拍手称奇。不远处枝头一只黄鹂婉啭,使我同行的一位女士凤眼仰视寻影,而胆怯的一个孩童她又惊呼,仿佛听到了远方野兽的悲嚎。啊!我们走进了原始,走进了洪荒,但绝不是在经历着但丁的“经历”。最后,我们下到了神秘幽深的谷底,在“香妃池”中濯足,在古拙的水碓边话古谈今,胸中只存一丝回归大自然的平和。
此时,导游小姐兰英提醒我们,时间不早了,距西山峰的“鸭嘴石”还有曲折崎岖的四千七百米的上山路程。在谷底,寒气侵骨,上山时,个个都是大汗淋漓。老者、孩童走不动,同行中青壮者就携扶而行,倒有几分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韵味。一轮红日快要西沉,傲立于西峰上气势磅礴的“鸭嘴石”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多姿。此时,我们已踞立于鸭石峰颠,近观妙道山庄亭台楼馆在山光树色的掩映之下显得分外典雅别致;远眺群山青披如黛,起伏如丸。杜甫的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我的感觉中油然而生。
啊,奇哉妙道!妙哉妙道!
注:此文曾载入安徽作家文集《可爱的安徽》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