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兴慧 余晓琴
Author
前言:1984年,我上高中,那一年我认识了晓琴。我和晓琴并不在一个班,但不知什么缘由,我们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大概是因为她比较善谈,而我比较享受做个听客。时光无情,转眼四十年。去年晓琴参加诗歌大赛,需要每天投三票,投票时间长达一个月。我对这种投票活动向来比较抵触,但老朋友参赛,我又不能不支持,于是硬着头皮给她在朋友圈拉票。有一天,我在朋友圈里写下:能跨越四十年时光的老朋友并不多,更何况她还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词,又怎能让人不爱呢!“时光煮酒青梅老,落叶飞红听雨声。”请朋友们在窗外大雪纷飞、窗内围炉煮茶的时候投票支持我的老朋友。简单的几句话引起了晓琴的共鸣,她留言说:1984年步入高中即相识,转眼已是40年。我们的情谊如陈年佳酿历久弥新,感恩岁月。
我们的对话就这样开了头,毕竟那个青葱岁月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共同回忆。这样的写作一发不可收拾,枯燥的拉票工作渐渐让位于友情的交织,一任岁月的长河涓涓流淌,于是有了这篇《两地书——慧语琴声》,以此纪念我们跨越了四十年的友谊。诗曰:
回首依稀四十年,
书牵两地续前缘。
慧言慧语言无尽,
琴话琴声意更绵。
两地书第一声
慧言慧语:高考结束那年,我受邀去晓琴家小住。晓琴家住在半山腰上,屋前有小溪,屋后有高山。在度过最初的几天兴奋期后,我开始整天昏睡,不分昼夜,余爸爸担心我的身体,让晓琴陪我在院子里打羽毛球。在晓琴家我读了一本书,好像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写一个年轻人被爱情困扰的故事。我通常在黄昏的时分坐在门槛上开始阅读,偶尔抬起头,望向远方苍苍茫茫的群山,于是少女的心思也在此间起伏着。
余爸爸是个老师,一生养育五男二女,个个成才,孙辈也都很有出息。晓琴对父亲的感情很深,在父亲离开后写了不少纪念的文字,比如诗中:“欲赏新桃灼灼,还悲冷月凄凄。离别已然三载,路遥归梦难期。”便是思念父亲的。对于亲人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扬他们的付出和作为,让孙辈们不要忘记,在这一点上,晓琴做到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您为我的老朋友投上宝贵的三票,为晓琴,也为余爸爸。
琴话琴声:老友这段文字让我又回想起我们的青葱岁月,一直记得你上大学后给我信中有关我们友谊的那段话。岁月验证了你当初的判断。那次小住,你给我父母留下深刻又美好的印象。我工作后父母还经常念叨你,问询你的生活工作状况。遗憾的是后来父亲一直没有见过你。三年前你回来参加自来女儿婚礼时送给母亲的燕窝,我炖给母亲吃了。母亲说非常管用,比以前吃过过的燕窝都好。
去年春节苗苗带给母亲的糕点,母亲很喜欢吃。因感念你的燕窝好,母亲非要将糕点给你寄两盒,说她吃不了那么多。我说这些东西再好,外面都能买到,不用那么麻烦了。母亲转而又让我寄她腌的咸鸭蛋给你,因为母亲腌的咸鸭蛋儿孙们都特别爱吃,一致认为比外面买的好吃得多。但我还是拒绝了母亲,说这个不好寄,途中容易破损,其实说到底是我怕麻烦。
而今我们再也吃不到母亲腌的咸鸭蛋了。
两地书第二声
慧言慧语:岳西山区的冬天特别冷,家里的棉被不够用,父亲就找来干净的稻草,晒干了为我铺到床上。可是即便这样,我的脚依然到半夜还是冰凉,无法入睡。晓琴便将她的被子和我的被子合二为一,两个人挤在一个被窝里睡。高中时学校宿舍都是高低床,床很小,我们两个人也没有觉得挤,反而叽叽咕咕有说不完的话。
有一年,余爸爸来县城学习,住在县招待所里,吃饭有发的饭菜票,伙食很好。我跟着晓琴去打牙祭,有一道菜千张丝炒韭菜,我总是吃不厌,其实很简单,也不见有肉,大概是学校食堂太缺油水了。余爸爸学习住的招待所在哪,我早不记得了,有一年回岳西参加同学会,晓琴带我到学校后面的花果山转,上学时大家常到那里背书,山上有一栋闲置的小楼,晓琴说这是曾经的招待所,当年爸爸学习就住在这里。我俩在门前照了一张合影,人不在了,看看他曾经到过的地方,心里也觉是一种安慰。
我在晓琴家的那个暑假表现很差,幸有余爸爸依然常常记挂我,向晓琴询问我工作和生活的情况。高中毕业是我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之后一路下行,成长为一个混迹于人群中没有丝毫辨识度的人。可那些爱我们的人依然关注我们,为我们的点滴光亮惊喜,只是我再没有机会见到余爸爸,就连那个暑假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也都早已模糊了。
幸有晓琴的这次参赛,又让我又回忆起那一段青葱岁月。晓琴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喜爱阅读,文采出众。每次阅读晓琴的文字,都让我很感动。“纤手推窗迎曙色,红梅映雪鸟呼晴。”晓琴的《冬雪》又让我回想起山区的冬季,但在老友的笔下,冬雪也是温暖的,一如学校高低床上温暖的被窝。
最后是重点,请继续关注晓琴,并每天投上您宝贵的三票。
琴话琴声:感谢老友的文字带我回到那段辛苦却又无比温暖的时光。恰同学少年,青涩纯真,连当年淡淡的少女哀愁都是美好的。
两地书第三声
慧言慧语:我小时候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也算是一个留守儿童。我有几年是在河南乡下读书,成绩很不好,被接到父母身边后留了一级,为了打牢基础。小学四年级是我的幸运年,我的数学老师姓汪,一个女老师,特别慈祥,她鼓励我,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自信,从此我的数学名列前茅,并将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高中。
晓琴的情况与我不同,她因为饱读诗书,对语文比较偏好,她总能用我想不到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而对于数学,晓琴又对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比如她无法将图形看成是立体的,而在我的眼里,这分明就是立体,闭着眼睛也能看出来。晓琴后来并没有向文科发展,而是选择理工科,做了一名医生,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我的影响。我却知道自己那一点点对于文学的爱好,包括现在能够偶尔舞文弄墨,是深受晓琴影响的。
我与她在一起,总是她主导话语权,她跟我讲自己的家庭,讲爸爸妈妈,讲哥哥弟弟,讲可爱的侄子,讲她生活的那个小山村,讲她家的屋子上有一层阁楼,里面像迷宫一样可以探险,她也跟我说她看过的书,和她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我和她偷偷去看过电影,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候,我俩依然跑到县电影院看《高山下的花环》。晓琴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她身边的人,她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这个理科生。
至于多年后在望岳雅集学习诗词,我比晓琴早,我是望岳雅集一期毕业生,晓琴是二期毕业生,我曾经是她的指导老师和介绍人。但我知道晓琴会超过我,因为在文学方面她本来就在我前面。圣经有言:“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因为那在后的本来就在前。”晓琴学习写诗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进步很快,现在已经担任望岳雅集南岳分院的分院长和见山诗社的副社长,我以拥有这样的朋友而骄傲。
这次她参加比赛,也是对望岳雅集公益诗词学校和见山诗社的宣传。做为多年的老朋友,我自当不遗余力地支持,也请群里的朋友们多多支持她。
琴话琴声:这次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是老友带我重回高中时光。虽然紧张的学习中也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无须掩饰也掩饰不住的青春激情。数学是我一辈子的噩梦,87年高考满分120的数学,我的成绩是49。几年前还梦到高考考场面对数学试卷一脸茫然。
两地书第四声
慧言慧语:高中毕业后,我去武汉读书,晓琴去芜湖读书,两个城市恰好都在长江边上,有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味道。我俩常常通信,她的来信总是很长,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我的回信总是很短,三言两语就没了下文,好在她也并不怪罪我的寡言。
晓琴读大学时家里的经济一度出现困难,毕竟只有余爸爸一个人工作,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弟弟。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余爸爸不顾年迈体弱,毅然决定进山种药材,好像是种茯苓,但药材很不好种,余爸爸为此吃了不少苦。这段艰难的岁月,晓琴来信说过,后来她又写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里,好在晓琴的学业没有受到影响。那时候我们都困难,我在武汉读书,父亲每个月给我寄50元做生活费,大三时弟弟也外出读书,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就不够用了。好在那时姐姐已经参加工作,她主动站出来分担。每个月父亲给我寄30元,姐姐给我寄20元,这样的情形大约有两年之久。姐姐那时已经成家,这20元对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几乎相当于她半个月的工资,好在姐姐在变电站工作,吃住都省。那个经济困难的岁月,是我和晓琴共同经历过的。
晓琴读书的城市我去过,她带着我爬山,看镜湖(因湖面像眼镜而得名),这些都是她在信中无数次向我提到,并详细描述过的美景。我对于那次的游览印象并不深,好像我们还一起去看望高中的另一个同学,他也在芜湖学医。大家都长大了,塞满了很多的心思,没有办法像高中时那么快乐了。
我读书的城市武汉,晓琴当时没有去过,不过多年以后她把女儿送去武汉读书。女儿毕业的那年,她和爱人特意赶到武汉,请专业的摄影师拍摄了一组照片,在春天盛开的樱花树下,晓琴一家人灿烂地微笑着。穿越人生的风雨,我们又回到那个出发时的少年模样。
晓琴的诗歌里不乏优美的词句;“春风又绿江堤,碧水盈盈满溪。几鹭逐波嬉戏,数莺藏叶娇啼。”读到这些,我仿佛又看到了晓琴家门前那条欢快的小溪,看到溪水里一个赤脚嬉戏的小姑娘,看到不远处忙碌的余爸爸和余妈妈,以及他们身后绵延不断的群山和远方。岁月的河流,就是这样奔腾不息,带领我们永远向前。
感谢朋友们一直关注支持晓琴,也愿意听我唠唠叨叨讲这些陈年往事。
琴话琴声:正是有了当年我们父辈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两地书第五声
慧言慧语:我毕业那年诸事不顺,好像哪里也不需要人,让我这个自以为的“天之骄子”一度落差很大。最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我回到父亲工作的铜陵发电厂上班,做了一个电二代,也从此稀里糊涂的步入了能源行业,其实我学的是建材,多年后我的学校并入武汉理工,成为响当当的211学校,学子们遍布全国各个行业。这都是后话,毕业早期我从没有以母校为骄傲。
晓琴比我幸运,她先是在铜陵人民医院实习一年,后来就直接分回了县医院。我那时已经在铜陵发电厂工作,自然成了医院的常客。我们像学生时代一样,挤在她实习的宿舍里叽叽喳喳,我也会陪她在病房值班,看她如何神气活现地问诊,又如何在本本上一本正经编写病例。晓琴穿件白大褂,在病房之间来回穿梭,很受人关注和尊敬。只是她那个时期好像很少写文章,大概是学业太繁忙了。
毕业后,晓琴分回县医院工作,她一直在县医院工作到退休,由于工作出色,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留用。而我的生活却充满不安分,工作地单位从北跑到南,又从南跑到北,像风中地转蓬不由自主。最初毕业的几年我们很少见面,都忙着各自的人生大事,结婚生子。她的女儿大我儿子两个月,有一年她带家人来铜陵看我,两个孩子见了面很快玩到一处,丝毫没有隔阂,看着友谊悄悄传递给了下一代,我们都很高兴。
现在孩子大了,晓琴又有时间埋头自己的爱好,她写回忆父亲的文章,写优美的诗词,还培养了很多学员。晓琴重新拿起那支她驾轻就熟的笔,畅快淋漓地描绘她对生活的满腔热情。“羹汤慢火泥炉袅,庭院黄花旭日荣。”这是她笔下的《秋日闲居》。多么美好的生活画卷,她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相信朋友们也会受到这份感染,请朋友们继续关注支持晓琴。
琴话琴声:当年我们实习地点很多,我选择铜陵市一医完全是因为你正好大学毕业回铜陵工作了。实习的一年我们仿佛回到高中时光,相互陪伴。记得我们一起去看过相思树,去玩过蓬莱仙洞。
其实回县医院工作我一点也不开心。当时医院最缺的是妇产科医生,我理所当然被分配到妇产科。而我最想做的是心血管内科,其次是儿科,最不喜欢的是妇产科。为了脱离妇产科,我一度想放弃县医院的工作。是父亲苦劝,我才留下的。妇产科的七年,是我的至暗时光。每天面对一份不喜欢的工作,真的是一种煎熬。所幸99年我终于改到了心电功能科,也算和我最爱的心血管粘上边了。
两地书第六声
慧言慧语:去年,我和晓琴都结束了望岳雅集首期高研班的学习。在总院的倡议下,各分院都创立自己的诗社,目的是让大家平日里的写作有个展示的平台,不至于生疏了这支笔。在这个大形势下,南岳书院也应势筹备自己的诗社。
南岳陈敬华院长见我写过几篇散文,误认为我是可造之才,推荐我担任诗社社长。我百般推辞不掉,被迫赶鸭子上架,但我深知自己不是这边料,一时头大的很,私下只盼着这事自然黄。一筹莫展之际,陈院长为我找来了几个帮手,其中之一就是老友晓琴,另外两个是山东泰安的诗友唐翠云和张义斗。
诗社要诞生了,首要的任务是要给诗社起个名字。大家群策群力,想出了诸多的名号,什么青莲诗社、海棠诗社、梦回大唐诗社、南岳诗社等等。在众多的名字里,望岳雅集的胡朝水校长,慧眼独具,相中“见山”二字。当时不解,事后回想这个名字真是绝妙,且不说“智者见山,仁者见水”的深意,单“见山”二字便能给人想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还是山。自古至今,诗人们对山自是赞美不绝,得意了见山,失意了还是见山,那些在宦海沉浮中呛了水的,见山便可寻求慰籍和解脱。见山诗社不正是给情感找一个出口吗。
有了组织,有了名头,见山诗社就这样诞生了。我和晓琴在老同学、老朋友的关系之上,又增加了诗社同僚的关系,我们一起征稿、编辑、出版,仿佛隔空做了同事,这真是山不转水转,在年轻时做梦也料想不到的。
言归正传,晓琴的诗词比赛已经进入决赛阶段,投票时间截至到2月27日。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她,每天投上宝贵的三票。
琴话琴声:感谢老友全程助力,即将退出主舞台之时,以这种方式共事,真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两地书第七声
慧言慧语:见山诗社成立后,我们很快遇到第一个拦路虎,如何在网上注册一个公众号?四个社长的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但面对新领域个个发怵,也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关键时刻,晓琴找来自己的女儿苗苗做外援。苗苗在上海工作,本已经很繁忙,面对母亲的求助她还是欣然应允。在是苗苗的助力下,见山诗社在网上的家总算安下了。
2023年4月,见山诗社筹备首刊。我们收到很多贺诗,真是八方来贺,盛况空前。诗社临时召开一次视频会,将如何收稿、如何审稿、如何排版做了简单分工,大家也从幕后走到台前,算是彼此认识了一下庐山真面目。晓琴是旧相识,不待多言。神交已久的唐翠云社长,文笔之优美如同林黛玉再世,见面才知她早已是做了奶奶的人,除了诗意人生,更要忙碌于“食意人生”(祖孙三代的一日三餐)。笔力老辣如饮酽茶的张义才社长,人如其文,只是人比文更加沉稳老道。陈敬华院长是个女实业家,人美才高,更是不负盛名。至于大家对我的印象,不得而知,可能是文不对人吧。毕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了一个更美好的自己,在生活中活不出来,就只好让她活在笔端了。
有了稿源,编辑又成了难题。公众号编辑需要用到的秀米软件,我们谁也不会,晓琴虽有心学习,但毕竟来不及担任首期编辑工作,这时多亏陈院长主动请缨,见山诗社首期终于如期与大家见面。首刊中,我为诗社同仁绘了一个“群英像”,记录我当时的感概。
望岳行吟处,雅集会杏坛。
朝水开五岳,一鸣掌南山。
敬华定总要,海蓉执毫端。
晓琴老益壮,临屏学邯郸。
翠云拥孙幼,小字逐句刊。
义斗埋霜鬓,花甲甘希颜。
亚星肩两担,星夜耕窗前。
学德悬海外,隔空抟玉盘。
孟凡最年少,虚心步前贤。
众缘拾薪火,杏林始见山。
唯吾不堪任,拙口不能言。
勉力成一阕,凑个月华圆。
文中”晓琴老益壮,临屏学邯郸”就是想说她学习秀米编辑这件事,因为联想到“邯郸学步”这个词语,又要兼顾押韵问题,便用了“临屏学邯郸”,可能用的有点牵强。今年总结诗社一年的工作,我再次写下:“春光熠熠,见山首筹。五岳来贺,期许载舟。”这是多么美好的开始。
话不多言,投票继续。
琴话琴声:四个社长中我觉得才情最高的非唐老师莫属。诗词美,散文更美。只可惜她要照顾孙辈,太忙。
赶鸭子上架学习编辑秀米,终因实在没有兴趣,且笨手笨脚,只是学了点皮毛,远不能胜任编辑之职。好在最终找来了李凤英老师和彭克老师两位编辑高手。总算没误诗社每期出刊。
两地书第八声
慧言慧语:见山首刊以后,诗社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毕竟编辑一期稿件要耗费很多精力,大家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春去秋来,晓琴按捺不住,倡议见山诗社编辑第二期,主题就定为“立秋抒怀”。在她的倡议下,大家分头行动,征稿的征稿、收稿的收稿、编辑的编辑,在蛰伏了一个夏天之后,见山又热闹起来。
在编者按中,晓琴写道:岁月轮回、四季更迭,夏日归去、山河已秋。秋天,自古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登高怀远,思乡忆亲,感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有人在“长风万里送秋雁”中邀约三五知己高楼酣饮,斗酒诗百,留下千古名篇;有人面对暮色中的满阶红叶,追忆往昔风花雪月,感叹“冉冉秋光留不住”;有人傲立于“寥廓江天万里霜”中赞叹秋天“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在见山二期中,晓琴用一首优美的六言古风《立秋随想》,为自己做了自画像。
川河倏忽已秋,暗怜银丝上头。
回首前尘往事,思绪脱缰难收。
少小撒欢阡陌,野花鲜果遍求。
蓝天倒映碧水,最羡鱼虾自由。
也曾不敌诱惑,邀约嬉戏清流。
始识书香文墨,憧憬写满眼眸。
几时腋生双翼,展翅山外遨游。
幸得跨越独木,江城学海泛舟。
数载重归梓里,白衣一袭心柔。
愿似华佗济世,驱魔挥斥方遒。
弹指年过半百,韶光飞逝怎留。
桑榆虽晚何惧,且赏新月如钩。
晓琴饱含激情的文字,深深感染并带动了大家。我在见山第二期也写了《朝天宫赋》,将自己游览朝天宫的感悟和朝天宫的千年变演,一一诠释,虽然文采逊色,但也算自己的得意之作。“夏日炎炎,见山清幽。江山揽胜,佳作频收。”从此在见山的天地里,我和晓琴同声相应,酬唱相连。
琴话琴声:第二期就是李凤英老师编刊的,非常美!这一期我最满意的不是自己的六言古风,而是类似散文的编者按。
两地书第九声
慧言慧语:春去秋来,月上中天,又是一年良辰。中秋佳节,自古是家人团圆、诗人抒怀的时刻。无论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唱,还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亦或是“千家门闭中秋月,只有愁人独自看”的幽叹,这些诗句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见山诗社伺机发了一期中秋特刊。
晓琴的一篇《中秋祭》让人潸然落下,我知道她又在思念父亲了。
长空飞镜清辉雪,
桂影幽幽冷香冽。
戏捉迷藏眉眼欢,
巧联对句身心悦。
生前笑语耳犹存,
天上凡尘音已绝。
夜露无声湿祭台,
沉香欲尽风悲咽。
我也写了一篇《中秋寄语》,纪念家人团圆之余,感慨时光匆匆,同时希望留下一些美好的诗作方不负光阴。
山水之乐何慕仙,
诗书相伴度余年。
尺璧非宝莫珍延,
光阴寸金足惜怜。
人生百岁转眼缘,
望岳留名在人间。
觅得佳句少迟延,
慢攒珠玑渐成篇。
古来英雄皆寂眠,
唯有文字永流传。
现在的网络文学泛滥成灾,见山将来能发展的怎样,不得而知。但无论是荣是衰,最后都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连同我们的对这个社会的思考,也会一同湮没,无人纪念。人生的意义何在?诗社的意义何在?我们看花儿谢了,又开了,我们看树叶黄了,又绿了,我们羡慕自然的永恒,而悲叹人生的短促。然而着眼于一朵花和一片叶,它们何尝不是湮没,但着眼整棵树和整个自然,又是那样的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这生生不息的永恒背后,恰是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的湮没,人生不也是这样吗?设法将短暂的生命注入永恒,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也是诗社的意义。
“秋月皎皎,见山怀柔。对影思远,与君消愁。”投票短暂,唯爱长存,希望朋友们继续关注。
琴话琴声: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两地书第十声
慧言慧语:春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望岳雅集五期学生毕业,晓琴倡议发一期贺五期礼成的专刊。她自己率先士卒,一首《贺望岳五期礼成》情真意切,博得满堂彩。她带领的分院学员又个个踊跃投稿,最后由于稿件太多,我们不得不分乳燕初翔和望岳拾珍两版来编辑稿件,这是见山诗社成立以来,编辑稿件最多的一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晓琴的功劳。
春光熠熠,桃李灼灼。
五设杏坛,魏魏望岳。
学子三千,且喜且乐。
汇聚黉门,诚之以诺。
相亲岂分独各。
夏木葱葱,郁郁成林。
熏风化雨,悠悠师心。
寤寐思之,辗转低吟。
唯求佳韵,句酌字斟。
不觉四更已临。
秋果累累,枝头盈盈。
青袍七百,学业有成。
诗山词海,载笑载行。
生花妙笔,指端纵横。
起承转合有凭。
冬日寂寂,暖阳灿烂。
反哺六期,细培花绽。
无悔初衷,可歌可叹。
共享芬芳,同达彼岸。
庭外梅开千瓣。
晓琴这首有诗经风格的古风作品《贺望岳五期礼成》,令人爱不释手。我在五期的编者按中也写下:“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愚蒙不弃,共赴诗乡。恩师引路,乳燕初翔。”以此来表达对胡校长和对望岳的感激之情。“冬阳暖暖,见山绸缪。五期礼成,感恩不休。”从春到冬,见山走过了不寻常的四季。从年少相识到暮年相知,我和晓琴的友谊也走过了不寻常的人生四季。
晓琴的诗词投票快要告一段落了,我的拉票工作也将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友谊长存,毕竟能跨越四十年时光的老朋友并不多,早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琴话琴声:花儿有凋零或被偷摘的时候,但我们的友谊之树长青。你37年前给我信中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但带不走我们的情怀与情谊。
后言:随着投票工作的结束,我的慧语情深也将告一段落。中国人讲究圆满,巧的是两地书——慧语情深回忆年少友谊的有五声,记录见山工作的又有五声,前后共十声,也算圆满。只是诗社的唐社长和张社长我们从未谋面,她两人都生活在泰安,距离泰山和曲阜都不远,我和晓琴都很想去看看,毕竟那是华夏文明的根。若能有朝一日,四个社长在泰安相聚,把酒言欢,也算见山诗社一件盛事,这是一个奔头,人生总要有一些奔头。